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胡渭

胡渭,原名渭生,字胐明,號東樵,浙江德清人,生於明崇禎六年(1633),卒於清康熙五十三年(1714),享年八十二歲。他是清初有名的經學家與輿地家。
  胡渭生逢明清鼎革之際,少時避難於山中,由母親親授學問,年十五錄取縣學生,後來卻屢試不售,只好赴京游學,曾在大學士馮漙家開館授徒,與黃嗣槐、毛奇齡、吳任臣、陳維崧、吳農祥被稱為佳山堂六公子。入尚書徐乾學(1631-1694)之府當幕僚。康熙二十五年時,徐乾學奉詔纂修《大清一統志》、《明史》等書,胡渭與萬斯同、閻若璩等人,一同參與纂修的工作。在這段期間內,他也開始收集資料,先後完成《禹貢錐指》、《易圖明辨》等書,這兩本書皆獲得學術界極高的評價,與閻若璩的辨偽之書《古文尚書疏證》同被視為絕作。
  《禹貢錐指》完成於康熙三十六年,共分本文二十七卷、圖四十七篇,「錐指」,取的是《莊子‧秋水》所言:「用管窺天,用錐指地,不亦小乎」之意,乃是他謙稱之言。他博搜方志、輿圖,考證《尚書‧禹貢》篇的內容,將九州疆界的沿革、地貌與山水的變遷詳加考述,一掃前儒在研究〈禹貢〉篇章時的附會之談、變亂之論。此書曾在康熙四十三年南巡時親呈御覽,獲得康熙極大的讚賞,御書「耆年篤學」以賜之。
  胡渭的《易圖明辨》,依次辨明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、五行、九宮、《周易參同契》、龍圖、《易數鉤隱圖》、先天古易、后天之學、卦變、象數流弊等,共分十卷。其中,卦變與象數流弊,是黃宗羲認為乃使易學流衍為荒誕迷信之說的關鍵,胡渭則頗受黃宗羲的啟發,以朱熹《周易本義》卷首列的九圖為中心,徵引歷代學者的說法,對於「易圖」之學進行詳實的考辨,而試圖廓清自從宋儒以來對於「易圖」的種種附會之說,繼而辨明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之說,乃修鍊、術數二家旁分《易》學之支流,不能作為《易》學之根柢。《易圖明辨》一書自從於康熙四十五年刊行之後,獲得極高的評價,以為此書與《禹貢錐指》皆「甚有功於經學」,梁啟超更有「功不在禹下」之盛讚。
  另外,他的《洪範正論》五卷,專門批評漢儒專取災祥、推衍五行以穿鑿附會之說,其著作旨趣大致與《易圖明辨》相同,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。當時的奇儒毛奇齡,平生性格恃才傲物,好為攻擊異己,所作《經問》,指名攻駁者,惟顧炎武、閻若璩、胡渭三人,以三人博學重望所致。可見當時胡渭的學術成就,是很受到景仰的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